研究人员

标本馆隶属于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队伍是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精干队伍。洪德元院士和王文采院士是国内外知名的老一代学者,在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卓越贡献,还有一批在本领域做出较大成绩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科学家,如陈之端、葛颂、李振宇、张宪春、孔宏智、王士俊、汪小全、王印政、朱相云、王宇飞、罗毅波等,新生力量如陈又生、金效华、陈文俐等也在快速成长。在此仅选择部分有代表性人员列出。

在玄参科、桔梗科和鸭跖草科植物分类和系统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多个属的新系统,发现8个新属、50多个新种;1990年出版的《植物细胞分类学》是世界上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为植物细胞分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直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和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被子植物的一些重要的大类群,如毛茛科、苦苣苔科、紫草科等进行了深入的分类学与系统学研究,共发现20个新属, 540个新种,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为建立自然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提供了重要证据。


主要从事苦苣苔科、狸藻科、仙人掌科、车前科等类群的分类;植物资源研究及其保护;被子植物与昆虫的协同进化;外来入侵物种的研究。发表新属2个,新种及新组合60余个,发现中国植物分布新记录10余个,发现"中国辣根菜"等新的资源植物。

蕨类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在秦仁昌院士提出的蕨类植物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新的分科概念,2011年和国际同行一道发表了目前最完整的世界“现代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科属分类系统”,并建立蕨类植物新科2个,发表论文100余篇,参加了多部专著的编写。

 

研究领域为石炭、二叠纪化石植物解剖构造、分类和系统演化。自1998年以来与法国和英国古植物学家开展合作,对华夏植物区科达植物、石松植物、楔叶植物、真蕨植物和种子植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直从事苔藓植物分类与区系的研究工作。苔藓植物区系的研究工作包括,研究了福建中部地区的陇西山,云南的西双版纳和滇东南地区,四川西部地区和青海玉树地区的藓类植物。


主要从事植物系统学、形态发生学、进化发育生物学以及入侵生物学研究。主要对苦苣苔科开展从形态分类,个体发育到分子系统学的多层面研究,旨在全面重建苦苣苔科植物的系统发育,此外在花对称性功能基因的进化发育生物学方面也有深入研究。

豆科植物分类学研究。现任国际维管植物命名委员会委员(NCVP)、国际豆科信息与服务中心(ILDIS)中国分中心(CLDIS)负责人、《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副主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等职。


种子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主要包括菊科、槭树科和堇菜科等类群的分类学研究。完成《中国植物志》英文版(Flora of China)菊科、槭树科和堇菜科约460种的编写,目前主要进行《泛喜马拉雅植物志》(Flora of Pan-Himalayas)菊科、槭树科和堇菜科的编研。

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曾参加和主持多个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项目。目前研究方向为单子叶植物的系统学研究,重点为莎草科和百合科,已经在国内外发表多篇论文。


主要从事裸子植物系统发育和樟科植物分类学研究,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部自然资源平台等科研项目。

从事植物分类学及地理区系研究,重点为兰科植物分类研究,目前承担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等多项科研任务。


主要从事种子植物分类学研究,并对植物地理和植物进化研究有浓厚兴趣。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菊科兔儿风属的分类学研究”。

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重点为禾本科植物分类研究,承担Flora of China和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等科研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