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交通不便和战乱的影响,1949年以前我国植物分类学家对植物标本的采集主要集中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内陆省份,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等偏远地区则很少采集。这与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相比,所采集植物标本的数量和范围远未能满足对我国植物区系和植物分类学研究的需要。我国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植物多样性及资源家底尚有很多地区仍然属于几乎是空白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我国植物资源调查、采集和研究的高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植物调查采集活动。大大小小的植物调查采集队,犹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全国各地,既有专业性、单一机构组织的,也有综合的、跨地区的、由研究机构、产业部门和大专院校参加的,包括长期和短期的考察和采集。他们从不同地区采集了大量标本,特别对一些几乎空白的省份,如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进行重点调查采集,并对过去调查过的内地省份进行了补点采集。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下称中科院植物所,标本馆代号:PE)为例,1950-2001年51年期间,新增标本采集量为179万份,覆盖除港澳以外的全国各省、区、县、市。到20世纪末,全国各单位收藏植物标本总计达l,700万份。标本的急剧增加,为编著地方植物志、经济植物志和全国植物志,研究植物地理学和生态学以及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等各个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国性的较大型和重要的植物调查和标本采集历史和概况综合报告如下。
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我国植物资源调查、采集和研究的高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植物调查采集活动。大大小小的植物调查采集队,犹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全国各地,既有专业性、单一机构组织的,也有综合的、跨地区的、由研究机构、产业部门和大专院校参加的,包括长期和短期的考察和采集。他们从不同地区采集了大量标本,特别对一些几乎空白的省份,如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进行重点调查采集,并对过去调查过的内地省份进行了补点采集。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下称中科院植物所,标本馆代号:PE)为例,1950-2001年51年期间,新增标本采集量为179万份,覆盖除港澳以外的全国各省、区、县、市。到20世纪末,全国各单位收藏植物标本总计达l,700万份。标本的急剧增加,为编著地方植物志、经济植物志和全国植物志,研究植物地理学和生态学以及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等各个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国性的较大型和重要的植物调查和标本采集历史和概况综合报告如下。
1)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简称黄河队,1954-1957)
黄河千古为害,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中国科学院为了完成和配合国家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发展周边地区生产的任务,于l954年组织了“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由中国科学院所属各有关研究所及陕、甘、晋三省有关大专院校共同组成了12个专业组,共l00余人。植物组的成员有林镕、钟补求、李继侗、崔友文、王文采、李安仁、姜恕、李世英、戴伦凯,此外,马毓泉、李博、刘钟龄等参加了内蒙古内的考察工作。考察队历时三年,考察了黄河中游地区的甘肃、内蒙古(伊昭克盟、河套和贺兰山地区)、陕西和山西西北部等地,共采集植物标本3万余号,其中,仅中科院植物所就保存有山西标本6,000余号,陕甘标本5,000余号。并据此于1958年编写了《黄河中游黄土区植物名录》。
2)中苏联合考察队(简称中苏队,1955-1957)
该队以调查云南南部橡胶宜林地为主要目的,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苏联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共同主持。参加人员有:吴征镒、武素功、陈介、李延辉、毛品一、冯国楣、王文采、朱太平、陈灵芝、李锡文、A.Fedorov、Lincevki、Kirpichnikov等。考察活动历时三年,在云南东南部、南部和四川峨眉山考察,采集标本约l0,000号,并有大量复份标本,其中仅在云南大围山就采集了l,366号。标本保存在现今的中科院植物所(PE)、昆明植物所和俄罗斯柯马洛夫植物研究所。
3)中国科学院与德国科学院组队采集(l956.5-9月)
采集主要地区:河北石家庄地区,山东泰山、崂山和青岛地区,黑龙江带岭区、尚志县、伊春和齐齐哈尔,内蒙古索伦旗、根河、圈河、东新巴旗等地;参加人员:汪发缵和崔顺昌参加河北、山东地区考察,钟补求、杨汉碧、金存礼、崔顺昌等参加东北和内蒙地区考察;共采集标本2000余号。
4)中科院甘青综合考察队(简称甘青队,1955-1958)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组织,考察队成员有钟补求、李世英、李沛琼以及来自甘肃青海两省有关单位人员,如兰州大学生物系陈庆诚等师生参加了甘肃境内的考察。在青海柴达木和甘肃采到3,000号标本。此外,还有中国科学院治沙队(1959-1965年,参加人员有:秦仁昌、侯学煜、李安仁、李世英、胡式之、黄银晓、汪健菊、汤锡柯、林舜华、任继凯、杨宝珍)。
5)中科院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队(简称新疆队,1956-1959)
植物组主要由中科院植物所和原新疆生物土壤研究所(现改名为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人员组成:秦仁昌、简焯坡、李世英、李安仁、胡式之、王义凤、毛祖美、张佃民、刘国均等。考察队于l956-1959年间用4年时间先后考察了阿勒泰地区、天山南北坡及昆仑山北坡,行程近两万公里,共采集标本24,000余号,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采自新疆的重要标本。
6)全国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普查(1959)
1959年根据国务院批转中国科学院和商业部“关于开展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普查、利用及编写经济植物志工作的报告”的要求精神,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普查工作。随后,各省市自治区科委及商业部门纷纷组织区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有关部门开展调查活动。同时中科院系统有关生物(植物)研究所也积极参与地方的普查,或担当技术指导,或作为考察队主力参加。如中科院植物所参加了山西、贵州、四川、河北、河南等省市普查活动,华南植物所参加了广东和湖南的考察,而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标本馆代号:NAS)则参加了安徽、浙江和山东省的调查,各所均收集到大量植物标本。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人数最多、覆盖地区最广、标本采集量最大的一次考察活动。估计全国共采得标本约20万号,份数则更多。根据本次普查结果,各地编写了大量的经济植物手册及其他资料。《中国经济植物》(上、下册)则对全国范围内的普查成果进行汇总,包括中草药4,500种,油脂植物800多种,芳香油脂植物450多种,花卉植物400多种。
7)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1959-1961)
植物组主要由中科院植物所分类及生态研究室的姜恕、应俊生、赵从福、张永田等人参加。历时三年,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等地采集标本1万余号,存中科院植物所标本馆和昆明植物所标本馆。
8)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1970-1980)
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自发掀起一场调查中草药资源的运动,许多省区卫生部门及中药研究、管理部门组织调查中草药资源、采集标本并编写各种中草药手册。1969年,由中国中医研究院总结全国中草药普查经验,编写出版《全国中草药汇编》。共采集标本约 25万份。
9)青藏综合考察队 (简称青藏队,1973-1976)
从1973年开始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西藏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其路线西至狮泉河的什布奇,南达墨脱,北至昆仑山的喀拉木伦山口,考察的足迹几遍西藏各地,参加的人员也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年代。其中参加1973年考察的有武素功、倪志诚,1974年增加了郎楷永、陈书坤、何关福、程树志、顾立民、南勇以及西藏医院的洛桑西挠和西藏军区卫生处肖永会等,并且由杨永昌、黄荣福、陶德定、臧穆等组成的补点组在山南地区进行了补点。1975年有倪志诚、武素功、郎楷永。l976年倪志诚、武素功、郎楷永、黄永福、陶德定又再次进藏考察并增加了尹文清、苏志云。4年的考察共采得标本l5,000余号。吴征镒于1975-1976年两次到西藏,先后同行的有陈书坤、杜庆、臧穆、杨崇仁、管开云等,共采得标本4,000余号。与此同时,考察队的植被组(陈伟烈、李渤生、王金亭等)也采得标本14,000余号,林业组采得标本4,500余号,草专场组采得标本2,000余号。整个青藏队共采得植物标本近4万号、15万份。这些标本主要保存在中科院植物所、昆明植物所和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成为编研五卷本《西藏植物志》的主要参考标本。
10 ) 横断山地区综合科学考察队(简称横断山队,1981-1983)
这是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完成后,为全面掌握其外围地区自然条件而开展的相关考察活动。植物组主要由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及当地相关部门组成,成员有李勃生、李沛琼、郎楷永、王金亭、汪楣芝、陈伟烈、李良千等。历时三年的考察重点对滇西北、川西和藏东昌都地区进行调查。采集标本约40,000号,成为编研《横断山维管植物检索表》的主要参考标本。
11)重要地区野生生物资源考察和评价 (1987-2000)
20世纪80年代期间,中国科学院通过设立“重要地区野生生物资源考察和评价”建议,组织本系统生物类研究所对历次大规模考察后仍存在的调查薄弱及空白地区进行调查,以摸清当地生物资源现状和采集标本。在“七五”、“九五”期间分别对武陵山、红水河上游地区和桂西滇东南及陇南进行考察:
“武陵山考察队”(1987-1988):北京分队(路安民、李振宇、李良千、傅德志、覃海宁等):在湘西永顺小溪和桑植八大公山等地采集植物标本近5,000号;华南分队(张桂才、刘念、叶华谷):在湘西南沅陵、吉首、凤凰、芷江一线,采集标本2,515号;昆明分队(方瑞征、苏志云、陶德定):在贵州东部铜仁、松桃等地采集标本2,000余号;成都分队(赵佐成、溥发鼎、曹亚铃):在四川东南部酉阳、秀山等地采集2,500号;武汉分队(王映明、赵子恩):在湖北西南部来凤、咸丰、恩施等地采集2,000余号。全队共采集标本16,000号。其成果已反映在1995年出版的《武陵山地区维管植物检索表》专集中。发现的新分类群有永顺碎米荠Cardamine yungshunensis W.T.Wang、假头序薹草Carex pseudo-phyllacephala L.K.Dai、芷江石楠Photinia zhijiangensis Ku等9种。
“红水河上游地区考察”(1988-1990):北京分队(李良千、傅德志、覃海宁、邱晓敏、龙光日等):在广西河池地区(天峨县、九万大山)采集ll,000号,21,000份;华南分队(张桂才、刘念、叶华谷、陈海山等):在广西百色地区(那坡、凌云)采集2,707号,5,000份;昆明分队(苏志云、方瑞征、陶德定等):在广西百色(部分)及云南曲靖市采集2,000余号。全队共采集植物标本l6,000号。本次考察成果已反映在1996年出版的《红水河上游地区植物调查研究报告集》专集中。
“桂西、滇东南及陇南考察”(1998-2000):南方队(覃海宁、王印政、李振宇、闫丽春、彭华、税玉民、夏念和、邓云飞、邓德山、唐赛春、陈双林)在广西西部(那坡、靖西、德保)和云南东南部(麻栗坡等)考察,采集标本7,000号,约20,000份;北方队(张宪春、贾渝、王忠涛、吴振海、卢学峰、陈林海):甘肃西南部(舟曲、迭部等),采标本3,500号7,500份。全队共采集标本10,000余号,27,500余份,整理出版了《广西那坡县种子植物名录》等论著。
解放后我国各省市地区性植物资源普查和采集情况详见《中国植物志》第一卷(2004年, p 704-732)。